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,科研领域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。近期,AI “联合科学家” 相关系统的陆续推出,引发了业界对科研协作方式重塑的广泛关注,成为科研领域的一大热门趋势。
多国机构发力,AI “联合科学家” 系统竞相登场
科研与 AI 的融合不断加深,众多顶尖机构纷纷投身于 AI “联合科学家” 系统的研发。2024 年 11 月,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出的 “虚拟实验室” 系统,以 OpenAI 的 GPT-4o 为基础,默认配备 “首席研究员” 和 “评论者” 两个角色,用户还能自由添加更多代理并设定专业领域,可快速生成模拟会议记录。
今年 2 月,谷歌旗下 “深度思维” 公司推出 “AI 联合科学家” 软件,由 6 个基于谷歌 Gemini 2.0 模型驱动的 AI 代理构成,分别承担想法生成、反思批评等不同职责,是谷歌生物医学 AI 研究工作的延伸。
国内方面,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团队也在积极开发虚拟科学家系统 “VirSci”,专注于模拟科学家团队的合作过程以推动科研创新。他们通过研究发现,“8 个代理人 × 每人 5 轮发言” 的设置能带来最佳创造力。而斯坦福大学的斯旺森则有不同见解,认为超过 3 个专家后输出常显冗余,3 轮之后系统也容易跑题,这体现了不同研究团队在探索过程中的差异化发现。
功能多元,“代理式 AI” 成科研新助力
英国《自然》杂志指出,这些系统所采用的大型语言模型(LLM)并非简单地交换观点,它们还具备联网检索信息、执行代码、调用专业工具等功能,属于 “代理式 AI” 系统。
当前,这类 AI 系统更像是科研助理,能通过总结资料、激发灵感、提出新角度或查漏补缺等方式,帮助研究者节省时间、提高效率。不过,其能否催生真正颠覆性的想法,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来验证。
未来趋势渐显,机遇与担忧并存
虽然目前这类多智能体语言模型系统尚未以大众化、便捷的方式广泛提供,但研究人员普遍认为,AI 联合科学家终将成为科研日常的一部分,就像搜索引擎一样普及,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它能取代人类。
业内对其态度不一,科学家们在试用后,有的震惊于其洞察之深,有的则质疑其缺乏灵感与人性温度。同时,也有不少担忧的声音,史蒂文斯就提醒,如果年轻科研人员过度依赖 AI,可能会损害其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。
AI “联合科学家” 的出现,无疑为科研协作带来了新的可能,但其发展仍需在助力科研与保障人类科研能力培养之间找到平衡,未来其在科研领域的角色和影响值得持续关注。